独家周评 | 从方正集团“赘婿”之路,看平安集团“喝汤与吃肉”
赶在“五一”前,中国平安公告称,最高出资507.5亿元,有意获得破产重整后新方正的70%股权。
方正之石
从2020年2月债券违约,到7月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,再到现在被平安收购,方正这个声名赫赫的“最牛校企”,以“赘婿”收场。
方正以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鹊起,市场对其能否闯出一条科研成果商业化之路,寄予厚望。
但方正选择了另一条更好走的路。
方正的高光和败落,皆因多元化发展。多元化本身是中性的经营策略,成王败寇:成功了叫GE,失败了叫方正,以及海航。
方正一度涉猎金融、地产、钢铁、制药,在顺周期的时候,水涨船高,志得意满。当泡沫破裂的时候,才发现暗礁丛生,船大难掉头。
过去40多年,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。
多元化意味着扩张和举债,因此,多元化始终面临着资源整合和杠杆匹配的难题。隔行如隔山,望山跑死马。不同行业的周期、毛利率、护城河、技术瓶颈、管理成本各不相同,企业要克服多元化的内卷需要极大的管理智慧,以及一些运气。
多元化也分两种,一种是紧紧围绕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,一切是为了“做强”;一种是什么赚钱做什么,一切是为了“做大”。前者是结硬寨、打呆仗,厚积薄发;后者是走捷径、搭便车,登高易跌重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在广袤的中国市场上,企业多元化的冲动十分强烈。如何在多元化中趋利避害,中国企业必须答好这道题。
平安同样也在搞多元化。
平安的“喝汤”
约一周前,平安发布一季报,对华夏幸福投资的减值计提182亿元,走了麦城。华夏幸福是这一轮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倒霉蛋。投资的事,有得有失,押中爆款有之,踩雷有之,做好止损和风控即可。不过,华夏幸福事件让人们发现,平安其实是很多房企的二股东。原因不难理解,中国的房地产,是金融化很深的行业,房地产信托、金融债、银行贷款、开发贷、ABS等融资手段使得房地产深嵌于金融之中。而平安此举,是其金融多元化的其中一环。无论是财务投资房企,还是将保险业务拼命延展至医疗,都是平安金融业务多元化的题中之义。
发轫于保险的平安,毫无疑问,已是一家金融控股集团,提供包括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信托和资管等众多金融服务。
换句话说,平安不缺牌照。
此次接盘方正,市场也是对双方的金融整合充满好奇。后者以方正证券、北大方正人寿保险为核心主体,业务涵盖证券、期货、基金和保险等领域,与平安的金融牌照不无重合。对此,平安回应,先赋能,未来在监管允许的情况下,多种可能均可尝试。
最具想象力的或是平安证券和方正证券的合并。打造券商航母的声音飘荡了好几年,一直未有大的动作,2020年关于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合并的传言,让两者的辟谣疲于奔命。如果平安证券和方正证券最终合并,虽然与“航母”差距甚远,也就攀至行业前十左右,但这个事至少是破冰之举。
方正的那些金融牌照,在市场上很抢手,对平安可能更多是“充话费送的”。平安接盘方正,金融牌照的整合不过是“喝汤”,借助方正的优质医疗资源、打造医疗健康生态圈,才是“吃肉”。
平安的“吃肉”
险企的同质化竞争由来已久,整个行业的扩张伴随着大进大出的人海战术和价格战,日益红海化。未来,要么是保险+养老,要么是保险+医疗,是这些年头部险企一直费思量的事情。
End
精彩回顾